多功能套针的起源与发展_北京世界针联浮针中医研究院

多功能套针的起源与发展

时间:2016-12-02 09:57:26 点击:3883次

“新型浮针”名称不符合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《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》(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)及2016年4月1日起施行的《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》(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)之规定。“新型浮针”更正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通用名称“一次性使用皮下套管针灸针”。“一次性使用皮下套管针灸针”简称“套针”。
     《黄帝内经》的《灵枢经》分册中的官针篇,分别记载了“五刺法”,“ 九刺法”和“十二刺法”,“五刺法”中的半刺说,浅内而疾发针,无针伤肉,如拔毛之之状,以取皮气。“九刺法”中的毛刺说,刺浮痹于皮肤也。“十二刺法”中的浮刺说,傍入而浮之,以治肌急而寒者也,意思都是指沿皮刺而治疗体表痛症。
      “套针”是在传统针灸疗法、腕踝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源于传统《黄帝内经》的浮刺法,离不开传统针灸理论“皮部”、“经筋”经络理论,“阿是穴”腧穴理论,“浮刺”、“沿皮刺”、“摇针法”、“青龙摆尾”、“苍龟探穴”的针刺方法和补泻手法的支撑和指导。
       1962年,德国贝朗公司发明了第一支留置针“Braunüle”。80年代初,静脉留置针进入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; 90年代,开放式留置针率先进入中国手术室, 此后,由于留置针能够相对普通钢针减少多次穿刺的痛苦,在儿科受到广泛的应用,并逐渐地影响到住院病房的其他科室。
       针灸的针具自有针灸以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,毫针是最常用的针具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形形色色的针具不断创新。受现代医学留置针的启发,将塑料软管留于经络穴位可以解决毫针不能久留针的弊端。
       70年代大学毕业后在河南基层工作的侯国文,注意到静脉输液、药物、针灸等在基层都需要应用,针灸针很难解决留针的问题,当某天开始发现能够有静脉留置针输液时突然联想到针灸针的留置,随后就开始了套针的研究,并将套针应用到针灸临床。

多功能套针,总共有三部分组成:上护套、下护套、导管、导管座、针管座、针管、针芯、针芯座和金属楔组成。



侯氏多功能套针结构图


多功能套针四大特点:

(1)简便:易学、易懂、易掌握,施术仅需要一根套针,皮肤常规消毒即可进行。
(2)安全:针刺部位位于皮下,不接触任何重要神经、血管和脏器,无感染。
(3)速效:针刺痛消,无论任何原因所发生的疼痛疾病,均可在瞬间内(1-2分钟)达到减轻、痊愈和根除等不同程度的疗效。特别对使用任何药物与疗法都无效的部分顽症有奇效。 
(4)无痛:套针治疗时无传统针灸的酸、麻、胀、痛的针感,以完全无痛为最佳。医生易于掌握,病人乐于接受,该疗法确系一项特色特效治疗新技术。


     侯氏多功能套针正面包装


侯氏中号(长)多功能套针针


随着多功能套针不断地推广普及,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仿冒品也相继粉墨登场,所以温馨提示大家请认准正品——侯氏一次性使用皮下套管针灸针(多功能套针),谨防上当受骗!